当前位置::首页>>专题专栏>>科技教育

当前位置:首页>>专题专栏>>科技教育
稻田守望者
发布时间:2011-05-25    字体[ ]

  海南省海口市第九中学初三(1)班  郑晓慧 

   

  我不在家,就在试验田,不在试验田,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。 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袁隆平 

  黄昏的阳光褪去了灼热的光辉,显得格外温柔。老人站在成片成片的稻田之中,鬓角流下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,深遽的眼睛凝视着碧绿的稻田,坚定而自信。风从天边吹来,稻子们欢愉的摆动了起来,老人破旧的衬衫衣角也在风中轻轻摇动,他的背影瘦削挺拔却略带佝偻。我想,这老人或许是个稻田守望者吧。 

  俗话说:“民以食为天。”可见温饱对于人民有多么重要。可是早在1994年,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·布朗却向世界指出“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,那么他们将使世界挨饿”。这句话让全中国人沮丧了,灰心了,害怕了,快速增长的人口让这样的担忧成为指日可待的恐惧。但是这时一位身材单薄的老人站了起来,向全世界宣告:“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,中国还能帮助世界解决吃饭问题。”声音沙哑而厚重,但却让人毋庸置疑, 这位老人是袁隆平。 

  袁隆平,敢于创新科学家。1960年,我国发生全国性的大饥荒,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。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,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,开始研究如何提高粮食的产量。当时米丘林等人的“无性杂交”学说垄断着科学界,于是他开始对水稻进行无性杂交,但是做了许多试验都没有头绪,他开始怀疑“无性杂交”的一贯正确性。于是袁隆平跳出了“无性杂交”学说圈,沿着当时被批判的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,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。而在当时,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,想要对水稻进行有性杂交简直就是无稽之谈,但他依然坚定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。于是在那大片大片的稻田之中,无论哪个季节,总能看见这位老人拿着放大镜,顶着烈日苦苦思考着,专研着,寻觅着,锲而不舍,从不放弃。别人都在实验室中指点江山,而这位老人却在稻田里攀登科学高峰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终于在1964年,他找到了一株奇异的“天然雄性不育株”。就从这一株水稻开始,他走向了光明的未来,中围走向了明媚的春天,中国人不愁没饭吃了! 

  袁隆平,在稻田中耕作着的科学家。他被人称为“现代神农氏”,但是我想叫他“稻田守望者”。因为我知道,他之所以有勇气保证中国的温饱,之所以敢于创新,之所以不畏前途艰辛,之所以每天“足蒸暑士气”,每天“背灼炎天光”,都是因为他有一个梦想——“让天下人都有    饱饭吃”。这样一个朴实的梦想,这样一段简单的誓言,实行起来却如此的困难,但他却不曾放弃,因为他相信梦想总会实现。这样不正像一位稻田守望者吗?一位老人在稻田中守望着,等待着梦想实现的那天,那样的坚定,那样的坚强…… 

  我不渴望能成为第二个袁隆平,但我愿做一个稻田守望者,像袁隆平那样,坚定而自信的守望着自己心中的那片稻田。从很小的时候起,我便梦想我的文字,我的故事,我的心声能成为那一个个墨色的铅字,印刻在某本书的扉页,散发出淡淡的清香。于是为了梦想,我开始奋斗,袁隆平在烈日下寻觅稻穗,而我在日光灯下寻觅真知。我读李清照,读她的婉约多愁,读小王子,读他的天真无邪,读诸葛亮,读他的冷静淡定。我常常会拿自己的一些文章出来反复修改,就如袁隆平一直反复试验那样,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。在这样的努力之下,我的文章渐渐有了起色,但还不到火候,但我相信我总有一天会成功的,我会一直守望,直到老去,死去。只因为我是一个稻田守望者。 

  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位瘦削挺拔却略带佝偻的背影,那双深邃的眼睛,那位老人。夕阳的余辉渐渐退去,渡过了漫长的黑夜,天亮了。晨光洒在稻田之中,我站在晨光下,双手捧着我的梦想,与袁隆平同在,与所有稻田守望者同在,守望自己的那片稻田。

电脑版|手机版

主办:海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

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国兴大道69号

技术支持: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:天涯火炬网

电话:0898-65910061 E-mail cwgahz@163.com 备案证号:琼ICP备09003067号